下背痛

下背痛是指腰柱兩側的背部疼痛,主要起因於脊椎或下背部的肌肉遭受到傷害。下背的疼痛症狀經常是多樣化的,它也會用肌肉痙?的現象來表現。下背痛常呈現間斷性發作,在站或坐姿時會加劇,平臥時疼痛會減輕。嚴重者會影響到平常的日常生活。

下背痛的原因是什麼?

下背痛的病因也是多樣化的,90%是機械性的因素所引起,10%是全身疾病的一個表徵。常見的原因有肌肉拉傷、椎間盤脫出、僵直性脊椎炎,脊椎骨折、腫瘤、或感染等。

  1. 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是造成下背痛的主因之一,脊部損傷會誘發肌肉痙?進而引起疼痛。疼痛可在扭傷後立即出現,也可以在完成某種肢體動作後 (如彎腰拾物) 幾小時後出現。

  2. 椎間盤凸出
    椎間盤位於上下脊椎體之間,中心部份的成分為膠狀的物質,周圍的纖維環則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神經從椎間盤外側經過。腰部一旦損傷容易引起椎間盤凸出,刺激週邊的神經引起疼痛與麻木。典型椎間盤壓迫神經引起的的疼痛或麻木大多是以〝由背部向下肢後部傳導下去〞的模式來表現。

  3. 僵直性脊椎炎
    為一個或多個椎體在它的韌帶附著端的炎症,主要侵犯年青人,造成慢性下背痛與嚴重晨間僵硬等現象。病因不詳,可能與感染和免疫反應有關。在台灣大於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帶有HLA-B27的遺傳基因。

誰是發生的高危險群?

任何人均可能得到背部損傷,某些特殊職業,例如攙夫、搬運工等更容易得到。女孩較男孩容易產生脊椎側彎。僵直性脊椎炎經常在20到40歲時發病,男性多於女性,必要時可以在青少年期時進行檢查,以便早期發現。

※ 下背痛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劇烈運動、抬舉重物、姿勢不當等皆可能引起肌肉拉傷造成下背痛。先天性脊椎側彎可能存在某些遺傳因素,而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大多有家族史。

※ 需要作哪些檢查?

醫生憑藉疼痛發作的過程、症狀的演變及理學檢查就可作出初步診斷﹔必要時可以加作影像學檢查,例如X光、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等。若懷疑是僵直性脊椎炎則可以作HLA-B27的檢查。

※ 治療方法有哪些?

不同原因引起的下背痛,治療方法不盡相同。愈早治療,效果愈好。輕度脊椎部位拉傷或經前期緊張誘發的下背痛可自然緩解,無須特別治療。由於體位不對稱誘發的下背痛,調整體位即可好轉。脊椎側彎可以以增強肌肉訓練、脊椎矯正支架、外科手術,或合併以上各種措施來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目的是緩解症狀、控制疼痛與預防畸形。

  1. 保持正確的姿勢
    下背痛患者必須隨時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特別是坐姿。平時可以多使用低枕和硬質床墊及避免會拉傷背部肌肉的一切活動。坐位時,髖關節與膝關節應保持90°角﹔從座椅上站起時,雙膝分開與肩同寬,儘量充分使用大腿及背部的肌肉和上肢的協助。步行時,宜上下肢自然擺動。如有更困難的情形必須請教醫師,醫師會根據您的姿勢給予建議,並糾正錯誤姿勢。

  2. 採用正確的舉物方法
    舉重物時,雙手環抱物體、使其貼緊前胸,充分使用上肢和腿部的肌肉力量,不要過度增加背部肌肉群的負擔。

  3.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可緩解肌肉痙攀,改善血液循環,促使創傷修復,進而緩解疼痛、縮短病程。

  4. 藥物治療
    傳統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以減輕炎症、緩解疼痛和痙?,但是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胃潰瘍或出血。栓劑可減低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胃腸道副作用。而COX-2專一性抑制劑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其抗發炎與鎮痛效果與傳統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相當,但胃腸道副作用,尤其是胃潰瘍,胃穿孔和胃出血的發生率明顯降低。預防的方法:保持身心健康,避免抬舉重物,勞動或運動前應作好熱身運動,採取適當的姿勢可避免背部拉傷,以上種種方法皆可降低下背痛發生的風險。另外超重或肥胖會造成背部肌肉的負擔,宜在醫生指導下減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ves信義通化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