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活動的和諧度和肢體律動的協調性,絕對有關聯!」
知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指出,腦部思考還要回饋給四肢,大腦掌握神經通路之間的協調後,就能整合身體各部位,讓一個人整體表現平穩順暢。


幼獅文化昨天舉辦「轉轉身體動動腦」運動科學講座,邀請曾志朗與台北市立教大體育系教授何茂松,與師生、家長分享運動的科學密碼,強調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曾志朗表示,不用上路,人們光是想像自己在駕車,大腦中主管視覺與運動區域就會積極活動;欣賞舞者美麗的舞姿,大腦裡主管美學、運動的區域就會活潑躍動。透過閱讀,產生想像力,腦神經就會不斷擴展,累積大腦中的資料庫,對智力與學習能力的提升很有幫助。


何茂松則指出,要能維持運動的習慣,人們要能先對運動產生「好感」、「好看」與「卓越」的感受,一旦體會運動的暢快,期待有好看的身體與肯定運動成就,就有可能培養持續運動的習慣。


何茂松以今年在北京奧運拿下八面金牌的「美國水怪」菲爾普斯為例,大部分游泳選手比賽後,平均需要休息二十到三十分鐘,但他只要休息十分鐘就能恢復體力,表示他有效率地使用身體,而這全由長時間規律的自我訓練而來。菲爾普斯除了心血管能力與恢復體力較一般人強之外,他已把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把知識建立成為固定模式,這正是他從「過動兒」變成眾所皆知的運動明星的秘訣。

自由時報 2008/10/06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06/78/174rf.html

 

英國研究:每週定量運動 精神疾病不近身

覺得悶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排解方式,到戶外走走、慢跑、丟飛盤或是打打球。動一動流流汗,通常會讓人覺得神清氣爽,充滿活力。而專業的管家戴娃,則有不同的體驗,她發現用力刷掉廚房卡滿的油污,或是把浴室整理的乾乾淨淨,都能夠讓的她心情特別好。

 

 

 


英國倫敦大學最近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希望找出從事哪些活動有益心理健康,結果研究人員發現,不管是戶外還是室內運動,只要每星期找五天,讓身體連續活動個20分鐘,就可以遠離憂鬱或是精神疾病。


英國精神健康協會長期以來一直在推廣運動比藥物更能有效治療精神疾病的觀念,這份研究報告也讓他們更能說服政府,全力宣傳這項健康概念。

公共電視 2008/10/06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06/51/176hy.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ves信義通化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